近年来,以“先追款后付费”为噱头的债务追讨骗局频发,不法分子利用当事人急于追回欠款的心理,通过虚假承诺、连环收费等手段实施诈骗。以下是此类骗局的常见套路及防范建议:
一、常见骗局套路
1. 虚假承诺与诱导付费
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、社交媒体等渠道宣称“前期不收费”“打赢官司再付费”,吸引受害者上钩。实际操作中,他们会以“咨询费”“诉讼费”“保全费”等名义要求预付小额费用,随后以“材料不足”“需疏通关系”等理由要求追加资金。案例显示,有受害者被诱导转账30余次,累计金额达24万元。部分机构谎称“有法院关系”“保证胜诉”,但实际并不具备合法资质。
2. 冒充正规律所或公检法人员
部分骗局通过伪造律师事务所资质、冒充律师或公检法人员增强可信度。例如,伪装成“知名律所”组建微信群,虚构成功案例诱导受害者支付费用;或通过篡改来电号码,冒充警察威胁“不付款将面临法律制裁”。甚至有诈骗分子在受害者要求退费时,反诬对方“被警方欺骗”。
3. 连环收费陷阱
在收取首笔费用后,诈骗者会以“手续费”“差旅费”“执行保证金”等名目持续索要资金。部分案例中,受害者支付初期费用后,发现对方既不推进案件,也不退款,最终被拉黑失联。某些机构甚至通过合同设置模糊条款,后期以高比例分成(如30%-50%)攫取追回款项。
4. 伪造证据与虚假操作
诈骗者可能要求受害者签署《服务确认书》或提供银行账户密码,伪造操作流程以逃避监管。例如,诱导受害者在未看清协议内容的情况下完成手机签约,并强制录像、按手印制造“自愿”假象。部分机构还会丢弃受害者提供的法院判决书等材料,仅以骗取前期费用为目的。
二、防范建议
1. 核实资质与合同条款
2. 警惕低价与过度承诺
3. 保留证据并及时止损
4. 优先通过正规司法途径解决
三、典型案例警示
债务追讨需通过合法途径,任何脱离法院正规程序或要求预付高额费用的“捷径”均存在风险。公众应提高法律意识,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,避免因急于求成落入骗局。如已受害,请立即保存证据并报警,减少损失。